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所谓的闲住官员,顾名思义就是闲着没事每天待在家里抠脚的闲人,他们要么是谋求的职位落了空或者没缺可补,要么是犯了错被削了职在家等着东山再起。
王守文觉得犯错的可以在家待到天荒地老,但是没缺可补的这些官员还是可以喊来干活的。世上岂有不干活白领俸禄的道理!
还有那些尸位素餐或者摆错了位置的家伙,他也开始分批找他们谈话,争取把他们放到适合的位置上让他们发光发热。
同时紧锣密鼓地开设干部培训班让他们择感兴趣的参加,说是年底的职务调整会综合考虑他们的培训方向和考核成绩。
对于王守文折腾出来的这些新举措,刘大夏这位吏部尚书十分支持,其他人自然也没有意见。
毕竟吧,人家说这个干部培训班能请几位阁老和六部尚书来讲课,你就说你怎么反对吧!
王守文回京的第一个秋天,人在京师的大明公务员都在忙着选课,时常凑在一起讨论选修什么方向好,哪门课程竞争小。真是让人完全想不到,考上编制以后居然还要重返课堂!
可是他能请来部堂级讲师诶。
哪怕学不到什么东西也换不了啥好岗位,能去这些大佬面前混个脸熟也是绝佳机会啊,这谁能拒绝得了!
王守文没管这些人是为了什么想法才来报名,他的目的就是通过大部分人能接受的方式完成年后的人员调动,争取把能用的人才都给用起来。
入冬后,王守文抱着热乎乎的牛乳茶去内阁找李东阳他们蹭饭兼闲聊,仔细瞧的话牛乳茶上还飘着几颗枸杞,清心明目,十分养生。他和首辅刘健感慨:“都说吏部很容易得罪人,如今看来果然是这样,我感觉走到哪里都有人偷偷骂我!”
刘健:“…………”
刘健觉得王守文被骂不是因为他人在吏部,而是因为他致力于让所有人都把精力投入到建设大明这一伟大目标之中。
有了土豆、玉米两样高产粮食的补充,各地饥馑情况少了许多。
前些年朝廷在南直隶那边开办了南京大学,王派关学大弟子李燿带着全新的纺织技术抵达南京开了织造厂作为南京大学的附属工厂。
这个织造厂使用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纺织效率,只要原材料管够,生产出来的布匹与丝绸几乎足够供应全国。
不过这些布匹与丝绸并没有立刻涌入国内市场,而是借着海贸的风口高价销往沿海各国赚外汇,同时赚回来的白银又大力投放到江南地区的桑产业和西北地区发展棉花种植产业,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产业链。
其他各种各样的产业革新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现在百姓的衣食问题几乎可以轻松解决,国库里也囤了满满当当的粮食、布匹和银钱。
王守文曾经提出的第一个十年计划似乎不知不觉已经接近尾声,而且有超额完成的趋势。
这让刘健他们觉得只要不是太过分的事,都可以支持王守文他们这些年轻人去做。
这一年年底,翰林院结束了长达几个月的吵架,合力把《唐诗三百首》和《宋诗三百首》给编了出来,并且准备赶在年底印刷出来方便广大家长为孩子们选购新年礼物。
送玩具算什么好父母,要送就送我们的当代《诗三百》,知识是最好的礼物!
京师的孩子们:?????
王守文得知杨慎他们效率奇高地把书变出来了,第一时间讨来原稿看完,亲自校对排版搞封面,准备过年弄几套送给家里的孩子们。
杨慎蔫儿坏,等王守文把校对好的稿子拿去下印后才悄悄把写好的序送去让人加上。
增加一两页并不会对整本书的设计有太大影响,《唐诗三百首》和《宋诗三百首》很快印了出来。
杨慎也知道宋诗销量肯定不如唐诗,但是他不在意,乐呵呵地自己留了好几套,准备拿来教自家孩子学诗。
王守文拿到样书后才知道杨慎干的好事。
杨慎是分别托李东阳与杨廷和写的序文,两人在序文里把他王二十六狠狠地吹嘘了一番,说有这套书全靠他王二十六的提议才会诞生。
王守文:?????
他搞排版的时候可没见到这两篇序文。
王守文稍微转动一下脑瓜子就知道是谁干的好事,马不停蹄地去找杨慎算账。
杨慎振振有词:“都是老师和我爹写的,管我什么事?你找他们去。”
王守文敢怒不敢言。
你老师和你爹都是我老师好吗!
当唐诗宋诗版的《诗三百》套装登上京师热销榜的时候,首辅刘健提出致仕归家,并举荐杨廷和入阁。
刘健不能接受吴宽入阁,倒是很看好非常务实的杨廷和。
刘健已经八十二岁,远超过大明官员退休年龄,哪怕朱祐樘再舍不得特只能放他回家。
新任首辅是王守文不太靠谱的三先生李东阳,他资历最老,年龄最大,轮也该轮到他了。
王守文很是不舍地送别完刘健这位老前辈,赫然发现一件很惊人的事——
现在!内阁里面!全是他老师!
震惊!
同时拥有三个阁老老师是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