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北魏孝文帝时班定族姓,以‘卢崔郑王’为四姓高门,指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而崔姓并非博陵崔氏,而是清河崔氏。
受国史之狱牵连,清河崔氏领袖崔浩满门被诛,声望大受打击,好在之后又有崔休、崔亮、崔光重振名望,清河崔氏依旧稳压博陵崔氏一头。
世事变迁,三崔作古,如今的三崔更多是指见宠于高澄的御史中尉崔暹、度支尚书崔昂、京畿府司马崔季舒,博陵崔氏一门三俊彦,声望日隆。
天平四年七月上旬,尚书令高澄巡视司州六郡。
高澄此次出行幕僚只带了京畿府司马王士良,就连司州牧邢邵都没有许他随驾,唯恐耽误了政事;而武官则只有李顺统领亲卫随行,斛律光执掌禁军轻易离不得邺城。
从晋阳带来的亲卫旧人大多都已经分散在禁军之中,如今这支卫队是由高澄重新组建。
仪仗行到清河郡东武城西郊官道,高澄下了仪架,如今年满十六的他,过去一年身高长了不少,至少算不得矮了,此时高澄望着两侧微黄的田地,咧开了嘴角打趣道:
“这些田地有哪些是崔侍郎的产业?”
高澄身后除了王士良、李顺随侍外,还跟了三名常服文士,都是四五旬年纪,其中一人拱手答道:
“世子误会了,崔劼出身青州房,祖业在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夏津县),至于崔氏在东武城县的田亩都是清河大房、小房的产业,下官可就不清楚了。”
崔劼是北魏司徒崔光之子,出身清河崔氏青州房,官职显赫,为三省之一中书省侍郎,也就是副中书令,只不过因为高澄身居尚书省总领朝政,因此,中书、门下二省被边缘化,崔劼本人同样位高权轻。
“原来如此,你们这些个名门望族真如参天巨木,枝叶繁盛。”一边笑着,高澄一边问向身旁的王士良:“君明,如今太原王氏又有哪几房?”
“启禀世子,永嘉之乱后王氏南迁,直到晋宋之交,惨遭刘裕灭门,只有时年十四的慧龙公独活,慧龙公只身返北地,生子宝兴,宝兴又生子琼,琼又生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分为四房。”
高澄好奇道:“君明又是王氏哪一房?”
“下吏并非王氏四房出身,先祖在永嘉之乱后迁居凉州,并未跟随宗族南渡。”
“原来君明并非王慧龙之后,那王慧龙一人逃回北地,说是王氏子弟,可有凭证?”
“世子有所不知。”插话的人是高澄为弟弟们请的老师,范阳卢氏大儒卢景裕:“王慧龙太原王氏子弟的身份是由东郡公做的保。”
所谓东郡公指的正是北魏名臣崔浩。
高澄一时来了兴趣,追问道:“仔细说说。”
卢景裕也不卖弄关子,直言道:“太原王氏族人,鼻大且红,东郡公一见王慧龙的鼻子就认定他是真正的王家子孙,并将侄女嫁于慧龙,助他重振门楣。”
高澄心道:这么草率的吗?
转头看向王士良,王士良也感觉到了高澄的目光,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
果然也是个大鼻子,又问向王士良道:“汉末有位司徒王允便是出自你们太原王氏,听说他曾使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不知那位美人是何姓名?”
“年代久远,下吏实在无从知晓。”
高澄有些失望,又看向最后一名年纪最大的五旬文士:“既然说到汉末,不知恭文先生可曾听说过诸葛孔明?”
“老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