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跟随这位辽东名将和蒙古人作战,曾经以三万骑兵击败过十万土蛮,是边庭的知名勇将,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而且其人勇猛善战,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合适的出征人选。
祖承训出发前似乎就没看得起倭军,虽然已经知道了史儒全军覆没,也仅仅是带上三千骑兵,他想当然地认为带着手下的精骑杀到平壤,然后不废吹灰之力便能解决掉十五万倭军。
事情的进展比想象中更顺利,从辽东出发后,一路上祖承训压根就没碰上几个敌人,于是他更为自信,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眼看平壤城已近在眼前。于是祖副总兵误以为倭军知道他的威名,听闻他前来攻城被吓破了胆,不但城墙上无人守卫,连城门都大大地向自己敞开着,依稀看见里面只有几个零散的倭军。祖承训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随即发动冲锋,三千人马就此冲入了平壤城内。
其实祖承训率军进入朝鲜的那天,倭军的小西行长便得到了消息。小西行长是丰臣秀吉最为得力的战将,虽然他只是九个军团中第一军团的长官,可是却是话语权最大的一个将领。
对于祖承训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小西行长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加藤清正(另一军团的长官)等将领表示一方面要固守城池,另外也需派人出外迎敌之时,他却表示了反对。在小西行长看来,己方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既然明军如此托大,那么他们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之原则还是需要坚持的——即使在倭军已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不例外。所以当祖承训全军入城后,先是一声炮响,原本异常安静的街道就突然喧哗了起来,倭军从各个隐藏地纷纷现身,并快速占据有利地形,利用火绳枪射击明军。
经过倭军的几轮齐射,明军损失惨重,祖承训也被打蒙了,他原以为倭军都是些没开化的野蛮人,谁知道这帮野蛮人不但熟知兵法,还会用“空城计”打他们一个埋伏。于是自大的祖副总兵碰上了准备充分的小西行长,其结果可想而知,祖承训在短暂抵抗一番后,毫无悬念地丢盔弃甲,最后带着几个亲兵仓惶逃回了国内。
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朝廷上下大惊失色,朱翊钧雷霆震怒,要斩了祖承训,众人力保才让祖捡回一条小命。这个时候,无论之前主战还是主和的大臣们都一致同意远征援朝,只是派谁去是个大问题。连续三天上朝都是讨论人选,各派系互相扯皮后,仅仅确定了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使,总领抗倭事宜,至于前线大将是谁,仍然还没有定论。
其时万历一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酋都在几年前相继逝世,所以对倭作战有经验的大将已不多。原本有人提议李成梁,可是这位“辽东王”被罢官还没两年,要是此时复出不是打皇帝的脸吗;至于熊廷弼、孙承宪等人还是毛头小子,离他们独当一面还为时还早;袁崇焕就更不用说了,才出生不久,还没谁知道他的军事才能呢。
宋应昌是嘉靖年间的进士,时任兵部右侍郎,和尚书石星比起来,宋应昌并不起眼,他每天不是在各处军营跑来跑去,就是在办公室里研究地图兵书,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这样的一个人,要想引起别人注意也困难,然而万历却接连两次拒绝了兵部尚书石星的请战,将入朝作战的任务交给了侍郎宋应昌。万历皇帝是个明白人,在打仗一事上,能不能吹和能不能打,那是两码事,此后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是一个极为英明的选择。
宋应昌为人沉默寡言,却深通韬略,熟知兵法,他虽然从未主动请战,却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且做事毫不拖拉,临危受命之后,他片刻不停,立即开始制定进攻计划,同时他还向皇帝举荐了前线大将。
过了一个月,朝廷上下终于确定了援朝之战的前线大将——时任陕西总兵的李如松,这也是宋应昌力荐之人,对此各位大臣均无异议。虽说李如松是李成梁之子,但是三年多前的宁夏战役正是他打出了大明王朝的威风,朱翊钧亦相信此次援朝战争,李如松不会让自己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