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892年春,蔡元培再次赴京补应复试、殿试。复试后被列为第三等(补试不能列入一、二等)。
接着参加在保和殿举行的殿试。
殿试只考策论,蔡元培充分发挥了博览群书和博学强记的优势,对其中有关西藏的策论题,详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广证博引,对答自如。
本年会主考官为户部尚书翁同龢,殿试阅卷大臣为工部左侍郎汪鸣銮。
结果,蔡元培考取第二甲第34名进士。
本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同科考中者还有:唐文治、叶德辉、汤寿潜、张元济、屠寄和沈宝琛等。
我们能够看到,这其中的张元济,是对蔡元培后来的人生,极为重要之人。
对于殿试,蔡元培回忆说:“上来,殿试是专讲格式不中内容的,只听说张香涛氏(张之洞)应殿试时不拘格式,被取一甲第三名。我那时也没有拘格式,而且这两年中也没有习字。仍是随便一写,但结果被取为二甲进士。闻为汪柳门(汪鸣銮)先生所赏识。有位阅卷大臣,说此卷的字不是馆阁体。汪说,他是学黄山谷的,于是大家都在卷子后面圈了个圈,就放在二甲了。”
如果是专为了练字而故意拖后两年,两年里为什么不练参加科举需用的馆阁体呢?这和前边说过的后一种说法不是很矛盾吗?
黄山谷就是被称为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他自号山谷道人,书法在当时是很受推崇的。
此后又通过朝考,蔡元培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为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庶吉士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
该职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
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和所有新科进士一样,蔡元培要留在京城盘恒一段时间,期间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拜会各方人士。
按照惯例,通过考试的同科士子都要去拜谒主考官翁同龢。其实,这也是例行公事、走一走过场。
大概因为这样,翁同龢对一批批的来访者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无印象,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往往简单地记下“新庶常来者八九人”“新门人两人来见”,连名字也不记。当科的状元、探花来访,也只记了“刘福姚来见”,“陈生伯陶来”而已,惜墨如金。
有意思的是,在1892年6月1日的日记里,翁同龢记道:“新庶常来见者十余人,内蔡元培,乃庚寅贡士,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材也,绍兴人,号鹤青,向在绍兴徐氏校刻各种书。”
这真是有些奇怪,他对蔡元培的印象深刻,简直是刮目相看。是不是因为蔡元培的“怪八股”呢?或者是对其有关西藏的策论题,详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广证博引,对答自如印象深刻。
短短四年里,蔡元培乡、会试连捷,挤身翰林文苑。其踌躇满志,自不待言。而作为光绪皇帝老师的翁同龢是何等人物呀?能得到这样的朝中重臣的青睐,是何等的荣耀呀!
一时间,年纪轻轻的蔡元培,成了“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名人士大夫了。
从清朝中叶以降,殿阁大学士、总督、巡抚、军机大臣这些朝廷的要职,大多系翰林出身。对于蔡元培来说,诱人的政治前景正在向他频频招手。
“点翰林”之后的第二年,蔡元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游历中度过的。
初夏时节,他先到宁波,又到上海,然后乘船溯长江西下,游览了南京,镇江,扬州及靖江县。此次出游,他曾有散片日记,载述行程。
秋风乍起之时,他又取道香港来到广州。与在广雅书局任职的陶濬宣等一般朋友,诗文酬酢,观澜华南名胜。
在广州南园,他曾戏作该省乡试题《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篇。陶濬宣征得当地名士朱一新、徐琪、吴翔寅的评语各一则,辑印成《蔡太史拟墨》。
在此期间,陶濬宣多次向蔡讲述廖平在广雅书局时,对经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康有为为承其学说做成《新学伪经考》,引起士人不同反应等情况。蔡元培对此颇为关注,特意搜求廖康二人已印行的著作,以备研读。
冬天来临时,他又赴潮州,汕头等地。一直到转年的春天,才起程北返。
按说,身为庶吉士,到各地考察风土人情,是必修之课。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