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十三章开始布局续一
慈禧问道,“皇儿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光绪边吃边讲,“还有就是我们大清最大时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前些年被沙俄占去一点,但是我们的国土面积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我们战略纵深太大了,太宽广了,加上这些年您老的努力,我们的民智渐开,所以世界上已经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消灭我们了,所以您老就放心吧,都是跳梁小丑而已!”
慈禧看着光绪给她的任命书,烟草公司?
总经理?
这是几品官?
光绪讲到;“就是让他们去办点事,制个产业,要什么官啊?”
慈禧讲:“你这孩子,人家给你办事,你怎么能不给他们一些好处呢,这个烟草能赚钱吗?”
光绪讲到;“我会尽量少赚点,以后主要目标是出口到国外去”
慈禧今天很是高兴,光绪说的很对啊,这个是战略上的,大方向选好了,剩下的就是细节了,我为什和他一个劲较劲呢?有本事你来啊!我大清是耗得起的。
所以对光绪说道,既然是皇差,就不能太过寒酸了,这总经理就给个五品官吧,副总经理就给个从五品吧,都赐个同进士出身。而且叫人从新用正版的圣旨誊抄,用了宝玺!交给光绪!
光绪接过来,讲到皇爸爸,我去读书了!
慈禧看着这个儿子跑了,想到,这个儿子好像突然长大了!
光绪回到自己的宫中,看到那些老太监都站在门口,哦!原来是李鸿章和翁同龢两个已经来给他上课了,光绪然他们去找陆征祥和赵秉钧两个人,让他们明天到吏部去报到!
光绪把圣旨递给他们两人,两人看了上面的任命是一头雾水。
这两个人李鸿章是知道的,当年的留学幼童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组织的,后来是造化弄人,多重原因未能坚持下来,这两个人就是在哪个时候学业还未完成,半途而回的,回来也没有得到重用!
可是现在光绪突然就给他们弄了个五品官,还是同进士出身,看上面的印章,这是太后同意的,太后什么时候这样的大方了。
光绪说道,你们两个在京城熟悉,这两个人的事,你们要尽量的协调好,能帮忙的一定要帮忙!
好了,这个庆亲王的的捐款上来了吗?
翁同龢讲到,已经收到了,不过因为户部空虚啊,上个月的旗响没发,所以钱一道帐,就让各个旗的旗主支走了40万两。
光绪一听就急了,什么!这帮混蛋,这可是我们费了多大得劲啊!
这都是启动资金啊!
两个老头倒是很平静!
光绪想想,算了,
说道,北洋水师80万两,不能再少了,不然就更加难以为继了!
给皇家海军学院40万两,给烟草公司30万两的启动资金,还有就是光绪还想办一家报纸,看来是没钱了。
就对翁同龢讲到,老师北洋水师和皇家海军学院的钱你让李鸿章尽快领走,烟草公司的钱,明天烟草公司的两个主要负者人就上岗了,上岗后你就让他们把钱领走!
剩下的十万两,老师您看看万两用来,赏赐这次办事的有功人员合适吗,翁同龢讲到这次的事知道的人不多,5000两做够了,好就拿出2500两,你们两个一人8000,这是投名状,不拿也得拿!
光绪向李鸿章问道;“郭嵩焘的身体还好吗?”
李鸿章眼睛瞪得老大,郭嵩焘是大清的首任驻外公使,可是他的外交之路走的却并不顺畅。
这让李鸿章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往事!
尽管多年挨打,屈辱不断,国将不国,当时清廷内部有不少保守派王公大臣,骨子里还在以“万方来朝”、“藩属朝贡”、“外夷臣服”的“宗藩”观念而**,哪有中国派使“驻外”平等外交之说?因此他们把郭嵩焘的出使行动看成是“大伤国体”的行为。一些顽固分子甚至认为,允许外国使节驻华已是极大的宽容,现在中国又派驻对外使节简直是奇耻大辱,“吾大清脸面何处置放”?认为出外使臣简直罪不容诛。
这些人议论纷纷,极尽攻击诽谤。两广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湖南人氏刘坤一,一直与外国人打交道,然而他却指责郭嵩焘:“未审何面目以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的话,更代表了当时学界保守势力对此事的态度:“我之使彼,形同寄生,情类质子,供其监策,随其嘲笑,徒重辱国而已。”在李慈铭的眼里,到异国当外交官,简直就是去做人质!严重侮辱国家,实在不能容忍。
郭嵩焘在政界的好朋友们也纷纷为他担忧,湖南籍京官纷纷劝他辞掉使职,不要有辱湘人的名声。许多人当面或写信劝他:“此行凶多吉少,有辱名节。”有的替他惋惜:“以生平之学行,为江海之乘雁,又可惜矣。”“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真为可惜。”大有好人不应出国之意。
这事在郭嵩焘的老家湖南反映最激烈。湖南籍的经学大师、诗文大家王恺运,本是郭嵩焘的好友,此时也认为郭出洋是“事鬼”,愤怒地说:“湖南人至耻与为伍!”在长沙准备乡试的考生,在玉泉山集会声讨他,不仅烧毁了郭嵩焘出资修复的玉泉山上的唐代名刹上林寺,还扬言要捣毁他的住宅,开除他的湖南省籍。有人还编出一副对联骂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郭嵩焘一度曾有过动摇,称病求退,甚至建议清政府是否可以缓派驻外公使。但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及沈桂芬、宝鋆等洋务派大臣,对郭嵩焘的请求坚不允辞,说有病可以给病假,但病好后还是要去。加之李鸿章也给郭嵩焘许多鼓励,说他“声望众著,为得人庆”,不要被议论所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郭嵩焘在自己的名誉和国家利益之间再次进行了反复权衡,最后表示:“以为时艰方剧,谁与任之?无忍坐视之理。”“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于悠悠之毁誉何有哉?”决心承受一切磨难为国出洋。
1876年12月2日傍晚,年近六旬的郭嵩焘一行登上了英国邮船特拉万科尔号,在朝野的唾骂声中踏上了艰难的出洋之路。
经五十几天的海上航行,他们于1877年1月下旬到达伦敦,住在别人帮助租来的波克伦伯里斯45号公寓,这里即成了中国驻英使馆。稍作消停,按着出发时皇帝的指示,他赶紧把这五十多天的日记进行了收集整理,取名《使西纪程》,立即寄回总理衙门。
日记中,客观记述了这五十多天的所见所闻,还在记述后面对每一件事作出自己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在日记中,他广泛介绍了沿途各国的民主政体,称赞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的进步,对中国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例如言及英国的政治制度时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开,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他还谈到,议会和政府两者互相牵制是英国立国而不败的原因。关于英国的首相,他说:“而上、下议政院亦微分党相攻,居相位之任必议政院附和者多,乃能安其位云。”对这种“君民兼主国政,国政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的制度,郭嵩焘推崇备至,称赞西洋政教修明,希望中国采用其治国之道。
在当时的情况下,郭嵩焘传回的信息和观点,触动了保守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最敏感的神经,大大超出了国家政治和观念的底线。所以总理衙门刚将此日记在国内刊刻发行,就立即引起了一场大风波,朝野顽固守旧势力展开了猛烈的口诛笔伐。他们不能容忍郭嵩焘对“蛮夷”的赞扬,和对天朝的批评。“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痛斥他对外国“极意夸饰,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李鸿藻等守旧派的鼓动下,翰林院编修何金寿上奏章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强烈要求将郭嵩焘撤职调回查办。说:“今民间阅《使西纪程》者既无不以为悖,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
郭嵩焘一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此时他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无奈保守势力的强大,李鸿章并不足以保护如此被动的郭嵩焘。在一片讨伐声中,清政府下令销毁《使西纪程》字版,“永禁流传”。只是因为暂无合适人选,清廷未将其立即召回。
更为糟糕的是,与国内对他的群起而攻、丛谤蜂起相伴,刚到英国的郭嵩焘又面临着来自使馆内部的巨大烦恼——窝里斗。
其实,清政府给郭嵩焘组建使馆班子时是动了心思的。使馆人员的组成是洋务派和守旧派相互角力的结果。守旧派为了制约郭嵩焘,有意安排了一个十分顽固守旧、坚决反对洋务运动的刘锡鸿给他做副手。
来到英国之后,刘锡鸿在监督郭嵩焘上确实十分尽责和卖力。他不顾身份公开在使馆工作人员中到处宣扬郭嵩焘是“汉奸”。并扬言:“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接着就时时处处履行他的监督“职责”,到处挑毛病,然后记录在案,向国内打小报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